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强市区县行:深化校地企融合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赋能

重庆教育
2024-08-29

近期,市教委组织全市高校全面启动“教育强市区县行”工作。6月17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教育强市区县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通报了相关情况。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摄

发布人:


刘宴兵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

蒋云芳 市教委副主任

张 黎 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吴 莉 璧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康 骞 重庆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主持人:
张 琼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琼主持新闻发布会 邹乐 摄


刘宴兵介绍相关情况 邹乐 摄


预计今年年底与20个左右区县签约
力争到2027年建成产学研合作机构100家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宴兵介绍,近年来,重庆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共进同行,迈出坚实步伐,整体实力和办学质量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支撑。目前,重庆全市共有高校78所,在校生1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3.5%,进入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在科技创新方面,重庆全市高校共有科研人员6.5万人,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国家级基础科研平台、80%以上的两院院士、90%以上的基础研究项目,涌现出纳米时栅等一大批原创性、标志性、有重庆显示度、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学研创新融合体系基本构建,以高等教育龙头之力支撑教育强市的势头持续向上向好。


刘宴兵表示,为助力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市教委制定出台“教育强市区县行”行动方案,主要目的是推动高校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着眼服务大局,“走出校园、走出实验室”,“走进区县、走进园区、走进企业”,主动服务区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刘宴兵介绍,相关部门将按照“一区一策、试点先行、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的原则,对接区县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全链条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为重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发挥支撑作用。目前,市教委已经和9个区县签订了服务合作协议,预计今年年底与20个左右区县签约,力争到2027年,全市高校应用学科专业与全市产业匹配度达到90%以上,建成产学研合作机构100家,互派科研人员1000人次,服务企业5000家,承担联合攻关项目1万项,实现区县全覆盖。


根据工作安排,市教委将以“教育强市区县行”为统揽,以产学研合作架梁搭桥,开展有组织科研、有组织人才培养,让高校科研人员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让青年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得到淬炼,增长才干,让学科专业紧贴产业需求,增强适应度贡献度,唯实争先,奋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主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①促进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精准匹配方面


 • 聚焦产业所需,优化调整高校学科专业,推进人工智能+学科群专项行动,及时撤销或调整不适应、不匹配专业。

 • 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校地共建50个现代产业学院,合作开发课程,联合打造实践平台,缩短培养“时差”,“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人才,解决急需紧缺专业更新慢、行业企业人才荒的问题。


②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共赢方面

 • 市教委设立“助力区县专项”科技项目,发布区县和企业需求榜单,鼓励科研人员揭榜挂帅,将联合攻关项目在重大重点项目中的比例提高到70%左右。

 • 迭代升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系统2.0版本,实现全流程网上服务,已在线发布区县和企业需求1100余项。

 •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向优势企业、科技型企业等转移,每年向企业转移专利数量不低于600项,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促进高校的“知识产权”变为“资产资本”,提高企业产品“含科量”。


③促进校地交流和就业创业双向奔赴方面

 • 加强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建设,定期组织高校向区县派驻专家服务团,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供科技服务。

 • 匹配区县产业地图,实施“双千双师交流计划”,每年选派100名高校科研人员赴企业担任工程师,其中50名挂任企业“科技副总”。

 • 搭建更多青年来渝留渝创新就业创业平台,开展就业创业促进行动。今年以来,全市高校访企拓岗已经走访了在渝企事业单位5718家,大力促进供需匹配,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让重庆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更明、动力更强、成色更足。


问答精选


新华社记者:目前重庆正在推进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请问市教委,“教育强市区县行”将对建好特色高水平大学起到哪些推动作用?


刘宴兵介绍,近期,市委、市政府包括主要领导也在调研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的特点就是办学定位精准、优势特色鲜明、发展目标明确、人才培养一流,方向是满足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而“教育强市区县行”的作用,正是引导高校深入研究分析新形势新要求新业态,聚焦重庆产业发展,主动思考、谋划未来发展定位和方向,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中去探索办学治校新路子,在开放、动态的竞争机制中主动占据有利位置,在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中走在前列、引领示范。


相关部门把“教育强市区县行”作为加快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抓手,推动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不断改革教师的科研评价机制,充分释放高校和科研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学校层面,采用“赛马比拼”的方式,把高校参与“教育强市区县行”和产学研合作的情况,作为高校领导班子事业发展考核、学校招生计划分配、重点学科专业建设评定、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参考,还提出了“高校领导班子每年带队参与对接活动不少于10次、对接企业不低于100家”等具体指标。


在教师层面,提倡采用“揭榜挂帅”、后期资助等形式,对解决产业发展共性问题特别是企业卡脖子技术问题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在科研项目申报、科研团队认定、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刘宴兵表示,希望让高校通过“教育强市区县行”,充分发挥优势、服务大局,想为、可为、能为、有为,在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县、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同时,也带动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提升,实现校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双向赋能。


国际在线记者:发布人提到,目前已经与9个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请问目前高校“教育强市区县行”在已签约区县的实施情况如何?下一步计划如何推进?


蒋云芳介绍相关情况 李文科 摄


蒋云芳介绍,4月,市教委与两江新区、璧山区、酉阳县等9个区县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协议签订以来,全市高校到9个区县走访企业近2000家,帮助梳理企业产线技术问题500余条,校企联合申报市教委重大重点项目100余项。为支撑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6个、卓越工程师学院5个、产教联合体4个,通过政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引导高校适应和引领区县产业发展,贴近服务区县经济社会急需。



当前,相关部门正在筹备开展“教育强市区县行”进璧山、石柱、酉阳活动。活动期间,除组织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开展技术需求发布会、科技服务对接会外,还将与璧山区共同举办“高校校友经济发展论坛”,服务城市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同时,近日市教委还将组织学生到石柱县开展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重庆赛区活动,指引青年学生走进乡村、感知乡村,激励青年学生扎根重庆、服务重庆,将青春奋斗融入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中。


蒋云芳表示,下一步,市教委将切实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度聚焦区县所需、高校所能、产业所盼,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深入开展“有组织人才培养、有组织科技创新、有组织服务发展”。将持续强化“教育强市区县行”抓手作用,以区县“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阅卷”的模式,全力提升高等教育对区县的人才供给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彰显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贡献出新时代高等教育智慧力量。


重庆日报记者:请问两江新区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深化区内的企业与市内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张黎介绍相关情况 邹乐 摄


张黎介绍,两江新区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两江新区已与市教委和重庆大学进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一批区内重点企业也与市内高校进行了合作签约。下一步,两江新区将与市教委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两江新区企业与市内高校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两江新区拥有汽车、电子等千亿级主导产业,以及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百亿级优势产业,目前已经聚集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00余家,研发平台超过500个,可以说两江新区的创新资源是十分富集的,产业基础是非常雄厚的,跟市内高校合作的空间也是广阔的。



接下来,将迭代升级产学研合作机制,健全产学研融合推进体系,引导高校优质科技成果和高校产业化项目到两江新区来落地发展。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的举措:


 • 一方面,推动企业和高校院所协同联动,充分发挥高校的研发创新、人才资源优势。围绕两江新区正在打造的“33511”产业链创新需求,开展“揭榜挂帅”,打造一批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基地,链接更多高校创新资源,助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另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两江新区将与市教委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举办“百家企业进高校”“千名高校人才进企业”等系列活动,来构建“工程师+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培养体系,加快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先行示范区。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就可以推过校企人才双向奔赴、资源优势互补。


张黎表示,两江新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迭代升级产学研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在市教委支持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高效对接,努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重庆电视台第1眼新闻记者:璧山区是首批参与高校“教育强市区县行”的区县之一,璧山区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又是如何推进“教育强市区县行”的呢?


吴莉介绍相关情况 邹乐 摄


吴莉表示,“教育强市区县行”活动为重庆高校与产业匹配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当前,璧山正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立足璧山、服务全市、辐射全国,积极谋划落实内陆开放综合枢纽战略定位的抓手载体,主动承接国家战略腹地建设任务,围绕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不断培育壮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六大产业。而推动这些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教育强市区县行”活动正好为璧山区提供了技术供给与人才支持。通过产学研融通发展,能帮助解决璧山区在核心关键技术自有率不高、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璧山区也有比较扎实的产业基础,璧山国家高新区、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平台和优势,则可以为高校提供技术转化的应用场景和人才团队发展平台。


吴莉表示,当前,璧山区正积极推进与高校的交流合作,特别是高校与企业在成果转化与科研项目攻关方面的深度合作,高效低成本开展技术攻关,并联合创设高端研发中心,提升企业科技实力。比如,璧山区与重庆理工大学合作建设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自正式投用以来,孵化项目21个,并帮助莹帆科技等企业解决多项技术难题;推动创新燃料电池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大学等高校合作,解决空冷氢燃料电池轻量化技术难题;推动重科大加速器与西南大学合作,建立生物基新材料概念验证中心,吸引相关企业提供场景订单价值已经过亿元。



吴莉表示,接下来,璧山区还将与市教委、有关高校携手开展深度合作,围绕产业发布项目需求清单,加快推进六大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等平台建设,建立“产业端提需求、研发端响应、概念验证中心验证、回到产业端运用”的科研和产业闭环联动机制,解决产业发展具体问题,实现企业与人才团队深度交流、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创新生态持续优化,不断推动璧山区产业创新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人民网-重庆发布记者:本次活动中前期重庆理工大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能不能介绍一下进展?


康骞介绍相关情况 邹乐 摄


康骞介绍,重庆理工大学是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一直以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扎根重庆大地办好应用研究型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对接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了“学科对接产业图谱”,进一步凸显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办学特色。


目前,学校在两江新区、高新区、璧山区等区县布局建设有人工智能学院、数控机床研究院、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特别是将37项专利成果作价1亿元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合作成立了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助力重庆建设百亿级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在巴南区成立理工清研科技公司,研发的系列装备用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开发,累计产值已超20亿元。



康骞表示,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向最高处攀登、向最深处钻孔、向主战场进军,持续提升服务发展质效。一是制定实施学科专业对接区县产业方案,构建“一学院一园区、一学院一链主、一学院多基地”网格化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二是制定实施平台协同共建方案,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在区县建设分园区、分中心,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向区县扩散;三是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入驻企业方案,引导科研人员把科研做在产业链上,促进学校更好地服务现代化新重庆建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发布会完整实录

来源丨综合重庆发布、重庆日报、华龙网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